重阳节七律十首 咏重阳节七律诗
时事新闻2025-10-30 00:35:05
重阳节的起源与传统
重阳节,又称“踏秋节”或“登高节”,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,定在每年农历九月初九。这个节日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,据说是为了避邪驱瘟而设立的。古人认为九是阳数之极,双九相重,故称“重阳”。在这一天,人们普遍有登高、赏菊、佩茱萸、饮菊花酒等习俗。比如,唐代诗人王维在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中写道:“独在异乡为异客,每逢佳节倍思亲。”这首诗生动地描绘了重阳节时人们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
重阳节的习俗与文化内涵
重阳节的习俗丰富多彩,其中登高是最为普遍的活动之一。人们相信登高可以避灾祈福,同时也能锻炼身体。比如,在北京的香山公园,每年重阳节都会吸引大量游客前来登高赏景。此外,赏菊也是重阳节的重要活动之一。菊花象征着长寿和坚韧不拔的精神,因此在这一天赏菊不仅是一种审美享受,更是一种文化传承。宋代诗人苏轼就曾在《水调歌头·明月几时有》中提到:“但愿人长久,千里共婵娟。”这句诗表达了人们对长寿的美好祝愿。
现代社会中的重阳节
随着社会的发展,重阳节的庆祝方式也在不断变化。现代人虽然依然保留着登高、赏菊等传统习俗,但也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。比如,许多社区会组织老年人聚会、文艺演出等活动,以此来表达对老年人的尊重和关爱。可以看出,重阳节不仅仅是一个传统节日,更是一个弘扬尊老爱幼美德的契机。近年来,政府和社会各界也越来越重视这一节日,纷纷推出各种敬老活动和优惠政策。这些举措不仅丰富了节日内容,也增强了社会的凝聚力。



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