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
时事新闻2025-11-19 00:18:39
语文课程的双重属性:工具性与人文性
语文课程,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学科之一,具有双重属性:工具性与人文性。工具性指的是语文作为交流和表达的工具,帮助学生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技能;而人文性则强调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情感、价值观和文化素养方面的作用。这两者的统一,构成了语文教育的完整内涵。人们普遍认为,语文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,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思想的启迪。

工具性:语言技能的基础
在语文课程中,工具性体现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掌握上。无论是阅读、写作还是口语表达,语文都为学生提供了必要的技能支持。例如,著名教育家叶圣陶曾强调,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。通过大量的阅读训练,学生不仅能够理解文本的内容,还能学会如何运用语言进行有效的表达。可以看出,语文的工具性为学生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提供了坚实的基础。
人文性:文化与情感的滋养
与工具性相对应的是语文课程的人文性。在这一层面,语文不仅仅是语言的学习,更是文化的传承和情感的培养。通过经典文学作品的学习,学生能够感受到不同时代、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类情感和思想。例如,鲁迅的《狂人日记》不仅揭示了社会问题,还引发了读者对人性与社会的深刻思考。这种人文性的渗透,使得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,也获得了心灵的滋养和文化认同感。
统一与平衡:教育的终极目标
在实际教学中,如何将工具性与人文性有机结合是一个重要的课题。一些教育专家认为,两者并非对立关系,而是相辅相成的。例如,在教授古诗词时,教师不仅要讲解字词的意思和语法结构(工具性),还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(人文性)。这样的教学方式既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,又能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。因此,语文课程的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语言技能,更重要的是通过语言的学习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。

